Back to top

【經濟日報】央行緊盯房市 楊金龍:必要時不排除第三波管制

政府祭出系列打炒房措施,房價依舊居高不墜,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會持續關注房市數據,若有必要不排除祭出第三波房市管制;至於是否靠升息遏止房價上漲,楊金龍認為,增加實質投資更為關鍵。

政府去年底祭出一連串打炒房措施,從需求面、供給面、制度面三管齊下,除了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4月9日更三讀通過房地合一2.0,稅制也有調整。

楊金龍今天赴立法院財委會就「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執行情形」進行專題報告,民進黨立委郭國文關切房市現況,楊金龍坦言,價格都在上漲,交易、房貸餘額還在增加;郭國文追問,如果市場狀況沒改善,是否不排除祭出第三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楊金龍點頭認同,表示應該是會如此。

郭國文進一步拋出建議,可將自然人第二戶貸款成數限制至5成,楊金龍回答「應該也可以納入考慮」

點閱更多

【經濟日報】內政部表態 支持社宅及公益房東三稅減免

針對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政策,各方紛紛提出修法建議,內政部今(16)日進行二項表態,首先,支持未來興建社宅房屋稅地價稅可以享直接免稅的優惠;其次,內政部也支持民間團體建議,住宅所有權人若將房屋租給弱勢戶,其租金所得稅免稅額度,可提高到每屋每月2萬元。

【經濟日報】內政部表態 支持社宅及公益房東三稅減免

針對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政策,各方紛紛提出修法建議,內政部今(16)日進行二項表態,首先,支持未來興建社宅房屋稅地價稅可以享直接免稅的優惠;其次,內政部也支持民間團體建議,住宅所有權人若將房屋租給弱勢戶,其租金所得稅免稅額度,可提高到每屋每月2萬元。

【經濟日報】桃中南高崛起 移轉已超越15年長期均量

統計近15年的買賣移轉棟數變化,平均每年約有34.2萬棟的買賣移轉登記產生,不過整體的結構卻有明顯改變,房市從早期的北市當領頭羊,逐漸轉變為各區各擁題材各自表現,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的2020的移轉棟數,都已經在15年的長期均量之上,單就移轉表現來看,大台北以外都會區崛起的跡象明顯。

以2020年的買賣移轉棟數資料來看,雙北市比15年長期均量還少17%~27%,反應雙北市2020的買賣移轉棟數仍低於長期水準,不過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的移轉棟數都在近15年均量之上,反映這些區域2020的房市買氣,已經在長年的水準之上,表現也比雙北市更熱絡。

點閱更多

2021-04-16 16:23經濟日報 康堃皇

【自由時報】比房價更重要 預售屋契約常見四大陷阱

2020年為房市反轉之後,交投最熱絡之年度,尤其預售屋產品由於簽約款相較於中古屋來得輕鬆,工程款也可分期付款,甚至有建商開出低首付、零工程款,讓自住客、置產族趨之若鶩,然而預售屋最大的缺點就在於看不到實體,且交屋前產權都屬於建商,因此買房除了房價很重點,可別忘了契約內容。

2020年全台房市沸騰,尤其雙北市以外的都會區、城鄉區,隨著疫情解封,資金充沛,可抗通膨增值的不動產成為熱門首選,自住客、炒作投資客爭相出籠,因此促成排隊買房、糾團購屋之誇張情況,然而許多人買房第一考量都是房價,都想買到最低房價,想搶到熱門建案,但卻忽略了契約書條款不公平之狀況,其實像是交屋保留款、建材規格、通知交屋期限、房地面積誤差及其價款找補以及外管線費用等,都是合約內常見的四大陷阱。

點閱更多

2021/04/17 04:00 文/記者張瀞勻

【新華社】中國央媒:2021年,謹防樓盤爛尾

如果樓市橫盤乃至下行,或者整個市場陷入高庫存的境地,樓盤爛尾倒還情有可原。為何市場明明還在向好,無論是銷售還是房價都在創出新高,為何爛尾仍舊層出不窮?

  一個原因是,激進擴張帶來的代價。

  中國房地產是典型的高周轉、高槓桿、高負債模式。通過舉債進行擴張,在樓市繁榮期,誰敢於負債,誰敢於加槓桿,誰就能一朝沖天。

  然而,雖然樓市熱度不減,但宏觀政策已經開始收緊。從最初的房企融資監管,到去年橫空出世的“三道紅線”,再到今年的房貸“兩道紅線”,樓市“控槓桿”的趨勢有增無減。

  這種背景下,那些高槓桿房企,自然要直面基本面變化的衝擊,挪用預售資金、樓盤停工乃至爛尾,就不是孤立事件。

  新華社報導有句話形容得相當到位:當“十口鍋五個蓋”的遊戲難以為繼,購房者就不得不為開發商的挪用行為“埋單”。

  另一個原因是,樓市正在告別普漲時代,結構性分化是大勢所趨,一旦佈局失誤,很容易陷入泥淖。

  去年以來,全國樓市呈現全面分化之勢,以深圳、廣州、東莞、杭州、合肥為代表的城市房價大幅上漲,而天津、濟南、鄭州、石家莊、哈爾濱、環京等地房價仍在下跌。

【新浪地產】中國42家上市物企營收超千億,行業“馬太效應”加劇

 經歷了2020年疫情考驗,物業管理行業實現價值重塑,並迎來上市潮,全年共有18家物企成功上市,規模創歷年之最。至2021年,A股和港股共有45家上市物企,行業延續快速發展的節奏。目前仍有13家物企遞交招股書,另有陽光城物業、東原物業等企業透露上市意向。

  隨著2020年物企年報季基本落下帷幕,42家物企交出了各自的“答卷”,上市物企經營業績亮眼,總營收超過千億元,平均營收增速達到36.6%。盈利能力方面實現快速上升,42家上市物企的淨利潤總值達190.3億元,同比增長68%,淨利潤均值為4.53億元,整體發展向好。

  從資本市場表現來看,2020年,42家上市物企整體股價漲幅均值為21.55%,規模仍是支撐物企股價上漲的源動力。此外,物企上市的門檻正在逐步提高,行業穩健發展的底層邏輯未變。

點閱更多

【北京樂居】中國超七成房企貨地比下降 行業盈利持續承壓

“兩集中”供地新政出台已近兩月,長春作為首個集中掛牌的城市,於4月15日迎來“兩集中”供地新政後的首場土拍,最終38宗住宅用地成交,成交的地塊中僅有一宗觸及最高限價,地房比僅有42%,盈利空間可觀。首輪集中供地整體市場表現比較平淡,無論是本地房企還是全國性房企,均沒有大手筆拿地。

  行業投資邏輯重構的背景下,貨地比儼然成為房企前期地塊篩選、投資測算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指標。

  通過房地產開發項目未來預期總可售貨值與當前地塊成交總金額的比值,即貨地比,可以反映地塊投資價值,對單項目而言,貨地比的高低受土地成本、項目屬性、產品定位及未來市場走勢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本文通過梳理全國商品住宅項目的CRIC成交數據及對應的土地出讓成本,對近年來行業投資中貨地比指標的變動趨勢進行總結分析,研究貨地比指標的高低與城市能級、房企佈局戰略的趨勢性分析。

點閱更多

【經濟彭博周報】多倫多豪宅熱銷 泡沫化疑慮加深

加拿大最大城市多倫多房市欣欣向榮,今年頭兩個月房屋銷量創新高,其中豪宅買氣最為熱絡,而這股買房熱也推升房市泡沫化疑慮。

多倫多房產委員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整體房屋銷售年增52%,而加拿大蘇富比國際房地產公司(Sotheby's)同期的報告表明,以超過400萬加幣(320萬美元)售出的房屋,較一年前大增157%。根據這份報告,在今年頭兩個月換手的豪宅中,以超過1,000萬加幣成交的房屋就有五間,高於去年同期的一間。

加拿大蘇富比國際房地產執行長柯提克(Don Kottick)說,龐大的被壓抑需求正在浮現,當人們意識到這點,出手就變得相當闊綽,「買家突然湧向豪宅市場,可能只是因為較低價的物件庫存緊俏」。

點閱更多

 

【World Property Journal】Five U.S. Housing Records Were Shattered in March

To say the U.S. housing market is on fire is an understatement these days. National property broker Redfin is reporting this week that the national median home-sale price in the U.S. hit a record high of $353,000 in March 2021, up 17% from 2020 and a record high rate of growth.

The U.S. housing market set several other records in March 2021, even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year-over-year comparisons are now looking at the start of the pandemic:

頁面

Subscribe to 政大商學院信義不動產研究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