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2020/01/22(五) 淺談農地價格的主要影響因素與其政策意涵【中國地政研究所】
專 題:淺談農地價格的主要影響因素與其政策意涵
時 間:2021/01/22(五) 上午 09:00 至 12:00
講 者:彭培業 總裁/台灣房屋集團
地 點:張靜貞 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暨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專 題:淺談農地價格的主要影響因素與其政策意涵
時 間:2021/01/22(五) 上午 09:00 至 12:00
講 者:彭培業 總裁/台灣房屋集團
地 點:張靜貞 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暨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地政服務愈來愈多元且便民,現在民眾至政府機關已不用再檢附地籍謄本,每年紙本地籍謄本的申請量,已從5,000萬張逐年降至1,500萬張,減量達7成;自今(109)年9月起,更推動不動產移轉資料連線服務,地政事務所可直接線上查證土地增值稅等稅賦繳納情形,減少民眾往返奔波。內政部要打造多元地政加值運用的環境,提供民眾更便利的服務。
內政部表示,從91年起陸續開辦網路申領地政電子謄本、政府機關線上查詢地政資料等措施,讓民眾在申辦政府服務,免再檢附地籍謄本,每年紙本地籍謄本的申請量,已從5,000萬張降至1,500萬張,減量達7成,有效減少民眾往返政府機關申辦業務的不便。
109年第2季北市房市指標溫度計: 供給穩定需求偏冷、價格仍高量能持穩
因應房市升溫,近期中央政府展開跨部會討論,將整合影響房市因素,建立房市指標,作為解讀市場及政策制定的參考。臺北市地政局為提供面向完整且好讀易懂的房市解讀指標,107年6月率先全國發布「臺北市房市指標溫度計」,整合15項住宅市場代表性統計數據,從「供給面」、「需求面」、「交易價格面」、「交易量能面」及「負擔面」5大構面建立評估指標,以貼近民眾感受的指標分數及燈號,協助各界掌握臺北房市整體動態。
最新1期109年第2季房市指標溫度計,住宅市場供給面由偏冷黃藍燈轉穩定綠燈,構面分數上升;需求面由穩定綠燈轉偏冷黃藍燈,構面分數下降;交易價格面維持過熱紅燈,構面分數持平;交易量能面維持穩定綠燈,構面分數下降;負擔面維持偏熱黃紅燈,構面分數微升。
自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投書媒體談論房市過熱的警訊後 (台灣銀行家第130期),打房一詞成為近期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民眾樂觀的預期心理是造成房市過熱的原因之一,若能抑制民間過度樂觀的投機念頭,應能減少投機融資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
購屋目的主要可分為自住與投資,前者屬剛性需求,主要是滿足居住生活,因此由剛性需求所造成的房價上漲,可以從供給面來看房市是否失衡,藉由加快房屋供給或房型調整來平衡需求與穩定房價。至於投資需求如果從事長期收益經營,實質上有利於房市與經濟的發展,若是短期買賣賺取價差就屬於投機需求,此極有可能變成投機融資,甚至是龐氏融資。
講者:林超驊總經理/樂富一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管理機構
日期:2020年12月9日(三)14:00-17:00
地點:政大研究大樓二樓203室
根據內政部最新資料顯示,9月全台買賣移轉棟數達3.18萬棟,是57個月以來新高,10月因工作天數較少,移轉棟數則量縮至2.8萬棟。累計今年前十月移轉棟數共26萬棟;初估今年全年買賣移轉可望站上32萬棟,挑戰2014年以來的新高。
以今年前十月移轉棟數來看,主要都會區前十月移轉棟數中,新北市以5萬棟居冠,排名第二的是台中市3.8萬棟,接著則是桃園市3.7萬棟,高雄市則是3萬棟。
2020-11-27 02:09:39 記者陳美玲/台北報導
金管會今天公布最新不動產放款逾放比率,到9月底止,房貸逾放比率0.14%、建築貸款逾放比率0.11%,均低於去年同期,顯示不動產放款品質持續穩健。
金管會銀行局主秘童政彰表示,今年9月底止,購置住宅貸款的逾放金額109億元,逾放比率0.14%,低於去年底的120億元、0.16%,跟去年同期的142億元、0.2%相比,也明顯下降。
2020-11-26 19:09:08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即時報導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發布的建築物拆除執照,今年前8月全國核發拆除住宅為2876宅,拆除面積累積約41萬137平方公尺(近12.41萬坪),已超過去年全年拆除總面積的76%,甚至超越2016、2017年單一全年度的拆除面積,房產業者分析,若此重建熱潮延續下去,預計今年全年可望超越去年,創下連續5年增長的紀錄。
進一步分析六都核發拆除執照情況,今年前8月,台北市核發拆除住宅為1259宅、占全國比重約43.78%,拆除面積約17萬916平方公尺(約5.17萬坪)、占全國比重約41.67%,為全國參與重建最積極的都會區。
2020/11/25 14:31 記者徐義平/台北報導
內政部今天表示,在第一波預售屋聯合稽查行動後,針對民眾投訴新竹縣竹科匯建案,有廣告公司對外招攬收取預約金及訂單一案積極調查,新竹縣政府今天對於該廣告公司違法銷售建案依消費者保護法規定裁罰新台幣120萬元。
內政部透過新聞稿表示,日前民眾向媒體投訴新竹縣竹科匯建案,有廣告公司利用Line群組自行製作銷售文件,對外舉辦多場促銷說明會並收取每戶15至20萬元預約金,金額高達1500餘萬元,內政部特別將該建案列入第一波聯合稽查名單。
內政部指出,經聯合稽查初步查證發現有不法銷售情形,內政部特別請新竹縣政府消保官接續積極追查,經約詢相關當事人後證實,該廣告公司並未經建案開發及代銷業者同意或委託,即擅自對外招攬收取預約金及訂單,嚴重影響消費者購屋權益及扭曲市場正常交易功能,縣府在今天依消費者保護法規定裁罰120萬元。
(中央社記者余祥台北27日電)
據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信息梳理統計,11月以來,房地產行業產權轉讓項目共有18個,相當於今年前10個月的總和。其中:2月2個,3月2個,5月3個,7月1個,9月3個,10月7個。
《華夏時報》查閱北京產權交易所看到,上述項目出資人都是央企,包括招商局、華僑城、中化集團、中信集團、中國電建、新興際華集團等,轉讓項目均處於資不抵債。
實際上,自2019年5月以來,就有部分央企對旗下房地產項目進行股權轉讓,包括保利、中化、華僑城、中航工業、中國電建、中國通用技術、中國電子、國機、中國有色等。記者梳理髮現,除保利、中化、華僑城外,其餘多家央企並不在國資委確定的16家房地產主業央企名單之列。
“央企近期密集轉讓旗下房地產項目,應該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出於落實三年改革行動方案的需要;如把非主業的房地產項目對外轉讓,回收資本更好聚焦主業主責,或是加大對新興產業投資力度;二是為了完成2020年底負債率比2017年底降低兩個百分點改革目標的需要;房地產項目是負債率較高的項目,房地產項目的轉讓可以對降負債做出較大貢獻。”11月28日,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