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私法人購屋變嚴 專家:有錢人買房恐以個人名義持有
據六都地政局顯示,2019~2020年法人購置約2.3萬宅,其中購屋數量1~3房比例為62%,有高達38%是購置四戶以上,顯示法人被認定囤房現象較為明顯,若政府擬針對私法人購屋採取許可制之新制上路,認為接下來高資產族群的購屋模式,將轉為利用個人名義購屋為主。
據六都地政局顯示,2019~2020年法人購置約2.3萬宅,其中購屋數量1~3房比例為62%,有高達38%是購置四戶以上,顯示法人被認定囤房現象較為明顯,若政府擬針對私法人購屋採取許可制之新制上路,認為接下來高資產族群的購屋模式,將轉為利用個人名義購屋為主。
依據1月份實價登錄資料,大樓新成屋交易(詳第18頁)主要集中在太平區、北屯區與西屯區。太平區幾近全數交易為大毅熊幸福,該案成交價為21.3~31.8萬/坪;北屯區僅均標略跌,其餘區位續揚;西屯區過半交易屬立彩耀⾧安,成交價為29.8~35萬/坪,另有親家7UP個案進場,該案成交價為32.2~37.9萬/坪。
110 年 12 月臺北市房市交易量減少 13.66% 住宅價格指數上升 0.91% 最近一期(110 年 12 月)實價登錄交易件數 866 件,較 11 月減幅 13.66%;交 易總額為 226.54 億元,較 11 月減幅 13.57%;住宅價格指數 112.02,較 11 月上升 0.91%。
110 年 12 月臺北市房市交易量減少 13.66% 住宅價格指數上升 0.91% 最近一期(110 年 12 月)實價登錄交易件數 866 件,較 11 月減幅 13.66%;交 易總額為 226.54 億元,較 11 月減幅 13.57%;住宅價格指數 112.02,較 11 月上升 0.91%。
2022年以來,中央密集表態穩地產,地方政策接連鬆綁托市,但政策效果並不明顯。3月,房地產市場整體依舊低迷,百城成交同比跌幅擴至51%。為何穩地產政策效果欠佳?未來還需要哪些刺激性政策才能有效激活市場熱度?
2022年,兩會政府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隨後多部委定調穩地產。金融委強調,要及時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範化解風險應對方案。銀保監會、央行、證監會和外匯局紛紛部署落實工作,財政部也表示,今年內不具備擴大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城市的條件。後“兩會”時期房地產政策將如何演變?行業新發展模式又該如何解讀?
Landlords remained in the driving seat in the rental market across London and the Home Counties in March.
Low supply and high demand means that average rental values in prime central London increased by 3.5%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the year. In prime outer London, there was a rise of 2.5%.
Prices continued their upwards trajectory in prime London sales markets in March as demand in the capital rebounded after the pandemic.
In prime central London, average prices grew by 2.1% in the year to March, which was the strongest annual rate of growth since May 2015.
3月份的房地產市場,整體依舊處於低迷態勢。
克而瑞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其重點監測的30個城市3月份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增長48%,同比跌幅擴至47%。土地市場方面,在部分熱點城市開啟首輪集中供地的情況下,3月份土地市場仍然保持低位運行。企業拿地依舊仍保持謹慎態勢,截止至3月末百強房企中僅有三成企業拿地。
4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別聯繫了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均表示可以延期,並保護客戶徵信權益不受影響。不過目前基本上各分行根據各地區疫情情況靈活執行,甚至有的銀行表示一人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