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獨立評論】房市也會像「搶衛生紙」? 疫情下的恐慌購屋與稀缺心理

【獨立評論】房市也會像「搶衛生紙」? 疫情下的恐慌購屋與稀缺心理

焦點新聞
/
市場動態
/
台灣

作者 陳明吉/政大財務管理學系教授

疫情初期,你可能還記得「衛生紙之亂」:超市一夕之間被掃空,大家推著滿滿的推車回家,像是要準備打持久戰。其實,不只是衛生紙,房子在疫情期間也成了「限量商品」──新北、竹北、台南等地甚至出現深夜排隊買預售屋的場景。

這背後,除了市場供需,還有強大的心理機制在運作。

恐慌與敬畏:購屋背後的情緒力量

心理學家認為,恐慌購買往往不是因為「真的需要」,而是因為人們想要恢復掌控感。補償控制理論 (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指出,大流行帶來的焦慮與不確定,會讓人覺得失去掌控。為了補償這種失衡,人們會購買更多「實用產品」,在房市中就轉化為「至少先搶一戶」的行為。

行為抑制系統理論(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 Theory)進一步提醒我們,那些對負面刺激敏感的人,在面對疫情、缺貨新聞或價格上漲傳言時,更容易產生焦慮,進而快速下單買房,以逃避更大的不確定。至於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則解釋了人們的「預期後悔」:當你覺得未來房價會漲,或擔心買不到時,光是想到「錯過」就痛苦不堪,於是乾脆趕快先出手。

閱讀更多

※ 以上評論 不代表本中心立場

 

閱覽次數74